沿著邵陽城北路一直往邵水河邊走,在市政府院內墻角樹蔭濃密處傲然聳立著一座石碑,上面豁然刻著“愛蓮池”三個字。據說,北宋散文家、理學鼻祖周敦頤的傳世名篇《愛蓮說》,就是在這里寫成的,因之稱為“愛蓮池”。
“水陸草木之花,可愛者甚蕃。晉陶淵明獨愛菊;自李唐來,世人盛愛牡丹;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遠益清,亭亭靜植,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。予謂菊,花之隱逸者也;牡丹,花之富貴者也;蓮,花之君子者也。噫!菊之愛,陶后鮮有聞;蓮之愛,同予者何人;牡丹之愛,宜乎眾矣?!?/span>
此文高風亮節(jié),清雅脫俗,精短,瑯瑯上口,實為古文中難得的精品短篇。而且一文雙解,內容厚實而意境深遠。加上其文近似白話,易讀易解,所以成了流傳后世膾炙人口的傳世佳品,也成就了中國文人的一方精神高地。
蓮花,曾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嘆的對象,但大多數文人都是驚嘆于它的清姿素容,并將其形諸筆端;而周敦頤的這筆散文精品卻獨辟蹊徑,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,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。作者托物言志,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,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人生態(tài)度,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,趨炎附勢的鄙棄。散文問世已近九百余年時光,許多文人墨客都將“出淤泥而不染”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座右銘,也以蓮之高潔來寄托自己畢生的心志。
在我的書房,也掛在一副書有《愛蓮說》的書法作品。書者是我的老朋友曾煊名先生。他是一位由鉆工出身的書法家,后來擔任貴州省地勘局106隊的宣傳處的副處長、離退休干部處處長。
曾煊名書法:《愛蓮說》
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,我一直以為,周敦頤的《愛蓮說》是他在江西廬山西北麓濂溪書院講學時創(chuàng)作的。據有關記載,宋熙寧四年(公元1071年),已值暮年(55歲)的周敦頤到江西星子縣任南康知軍。到來星子后,他在軍衙東側開挖了一口池塘,全部種植荷花。由于年邁體弱,公元1072年,周敦頤辭官來到江西廬山西北麓創(chuàng)辦了濂溪書院,從此開始設堂講學,收徒育人。他將書院門前的溪水命名“濂溪”,并自號“濂溪先生”。因他一生酷愛蓮花,便在書院內建造了一座愛蓮堂,堂前鑿一池,名“蓮池”,以蓮之高潔,寄托自己畢生的心志。先生講學研讀之余,或獨身一人,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賞花品茗,并請朋友們評論他的手筆《愛蓮說》。
《愛蓮說》一直為后來者珍視。淳熙六年(公元1179年),朱熹調任南康知軍,滿懷對周敦頤的仰慕之情,重修愛蓮池,建立愛蓮堂,并從周的曾孫周直卿那兒得到周敦頤《愛蓮說》的墨跡,請人刻之于石立在池邊。朱熹詩道:
聞道移根玉井旁,
花開十里不尋常。
月明露冷無人見,
獨為先生引興長。
可不曾想到,《愛蓮說》原本是周敦頤老先生在邵州為官時創(chuàng)作的……
在邵陽市城北路6號的市政府院內,也有一個愛蓮池遺址。據老人介紹,從前這里有一條南北向的石板巷,一邊是古城墻,一邊是店鋪。巷北端有愛蓮池,池中有石橋,橋上有君子亭,為古城名勝“蓮池古香”。
史料載,北宋治平四年(1067),道州營道縣(今湖南道縣)人周敦頤以永州通判來攝邵事,到熙寧四年(1071)升郴州知軍,計在邵為官四載。期間,周敦頤見當時的州學“左獄右庾,卑陋弗稱”,于是在城東南擇地重建,并親自為新落成的州學舉行祭告先圣和先師的典禮。在州學前手植丹桂樹,意寓“蟾宮折桂,造士育人”,并在州學旁辟池種蓮。
史料記載,愛蓮池始建于宋治平四年(1067年),池方形,廣十余畝,與江水通盈涸。池周砌石為墻,環(huán)植垂楊。池內蓮花疊瓣充樓,香幽而不實,亦不藕。周子于熙寧三年在這里寫下著名的《愛蓮說》,以此表達自己的不與世渾濁的高潔品質。這就是“愛蓮池”的來由。
往后歷代蓮池一直保存了下來??滴跄觊g一位姓李的知府還賦詩云:
劫后池亭在,閑花猶是蓮。
此花號君子,其人斯在焉。
這條巷子在清代叫“白家巷”。民國年間,改巷名為“愛蓮巷”。巷東北有愛蓮女學。文革前邵陽市三中在此。文革中,市政府移駐此地,愛蓮池與學校遂不復存在。隨著邵陽市城北路的延伸、邵水西路的興建,愛蓮巷僅殘存老屋數間、老街半條。
宋嘉定三年(1210年),知州傅伯菘修濂溪堂,疏浚愛蓮池,在池上建多拱小石橋,成一直線相接為長堤,堤上建木結構愛蓮亭,以便憑欄觀蓮賞花。又因濂溪先生在《愛蓮說》中稱蓮花為“花之君子”,于是題“君子”二字于亭上,故又名“君子亭”。清人錢南園仰慕周子高潔人品,在君子亭題有楹聯(lián)曰:
人同心,心同理,數語遂成定說。
美斯愛,愛斯傳,千秋猶見高風。
時至今天,愛蓮池只留遺址。為了紀念周敦頤,今人在邵水西路建有“愛蓮亭”,亭后有一池,水清見底,里面種滿荷花,依稀可見當年周子“香遠益清,亭亭凈植,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”的愛蓮風骨。
2023.4.3修訂于京城
【作者簡介】
趙臘平,筆名“小屋清風”,湖南省邵東市人,作家、學者、高級記者。系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(xié)會副主席、中國地質大學(北京)自然文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、《自然資源科普與文化》編委、中國綠色礦山推進委員會特聘專家、中國礦業(yè)聯(lián)合會礦業(yè)文化分會常務理事。著有《漫話珠寶首飾》、《歷史在這里沉思》、《透視中國礦業(yè)》《中央黨校楹聯(lián)淺釋》《趙臘平筆耕集》《曹雪芹的清凈女兒國》等著作。
編輯:千然
【版權聲明】
本文圖文版權歸原作者及本網,歡迎轉載。非商業(yè)轉載請注明本網出處。商業(yè)轉載請獲得本網(service@hanlinglobal.com)授權后合法使用。